甲狀腺眼病變之上眼瞼退縮:甚麼是可預測且穩定的上瞼下壓矯正手術治療新選擇
2025/11/05
雙眼皮上瞼手術
甲狀腺機能亢進,俗稱「甲亢」,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疾病。除了心悸、手抖、體重減輕等典型症狀外,許多患者還會面臨「甲狀腺眼病變」(Thyroid Eye Disease, TED)的困擾,其中最常見也最影響外觀的,莫過於眼睛看起來瞪人,看起來很兇,這是「上眼瞼退縮」現象。
什麼是上眼瞼退縮?
上眼瞼退縮是指上眼瞼過度向上收縮,導致眼白過度暴露,讓患者看起來總像在「瞪人」,呈現出驚訝、憤怒或受驚的表情。這不僅影響美觀,也可能因為眼睛閉合不全而導致乾眼、異物感等不適。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控制眼瞼的肌肉過度活躍,以及眼部周圍組織纖維化所造成。何時該考慮手術治療?
對於上眼瞼退縮的治療,手術是相當有效的方式。然而,醫師通常會建議在患者的甲狀腺功能恢復穩定,且眼部的急性發炎期過後至少六個月,再進行手術評估。這是為了確保手術的效果能夠持久且穩定。
一種分級、可預測的手術方法
根據《眼科整形與重建外科》期刊的研究,一種改良式的「雙眼皮切開,前路分級上眼瞼下降手術」為患者提供了可預測且穩定的治療效果 [1]。這項手術的核心概念是「量身訂做」,醫師會根據患者眼瞼退縮的嚴重程度,進行不同層次的手術調整。
| 退縮程度 | 手術前上眼瞼位置 (MRD) |
| 輕度 | 高於瞳孔中心 5-6 毫米 |
| 中度 | 高於瞳孔中心 6-8 毫米 |
| 重度 | 高於瞳孔中心超過 8 毫米 |
手術過程中,醫師會經由雙眼皮的自然摺痕進入,精確地放鬆或後退過度作用的提眼瞼肌和苗勒氏肌 (Müller's muscle),讓上眼瞼回復到理想的高度。手術的目標是讓上眼瞼能輕微覆蓋瞳孔上緣約 0.5 至 1.5 毫米,並創造出平滑對稱的眼瞼弧線。
手術效果與穩定性如何?
回顧接受此手術的患者,單次手術的成功率高達 86.5%。患者術後的眼瞼高度在 1 個月後便有顯著改善,並且效果能穩定維持至少一年。•術前平均眼瞼高度: 高於瞳孔中心 7.0 毫米
•術後一年平均眼瞼高度: 高於瞳孔中心 3.8 毫米
這代表手術能有效地將眼瞼恢復到接近正常的位置,大幅改善外觀。
手術的風險與併發症
任何手術都伴隨著風險。在這項研究中,最常見的併發症是「矯正不足」(10%),也就是眼瞼下降的程度不夠,可能需要再次手術。其他較少見的併發症包括「放鬆過度」(2%)和持續性的外側眼瞼退縮(2%)。整體而言,約有 10% 的患者可能需要二次手術來達到最理想的結果。
緊急二次手術矯正:
案例說明: 患者在醫學中心矯正下瞼退縮,導致過度下垂,經過早期的緊急手術。
結論
對於飽受甲狀腺眼病變之上眼瞼退縮所苦的患者而言,切開雙眼皮手術切除上瞼縮肌可以上眼瞼下降手術提供了一個安全、有效且效果持久的治療選項。透過精準的術前評估與個人化的手術設計,絕大多數患者都能透過一次手術,重拾自然和諧的眼神與自信。
本篇文章旨在提供衛教資訊,無法取代專業現場的醫療建議。每位患者的狀況不同,治療計畫應與整形外科醫師充分討論後決定。
文章作者:黃維超醫師,整形外科專科醫師,維美醫學整形外科集團總院長,前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任,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。
參考資料
[1] Shortt, A. J., Bhogal, M., Rose, G. E., & Shah-Desai, S. (2011). Stability of Eyelid Height After Graded Anterior-Approach Lid Lowering for Dysthyroid Upper Lid Retraction. Ophthalmic Plastic & Reconstructive Surgery, 27(4), 280–288. (本文獻為使用者提供)